English

驰骋批评界的轻骑兵

1998-03-25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放眼当今期刊市场,形形色色的刊物宛若星罗棋布,其日子的滋味却各有不同。办刊物难,办文学刊物更难,办文学批评刊物尤其之难,许多杂志起起落落,浮浮沉沉,昨日还是大红大紫,转瞬已是明日黄花。然而有这样一本文学批评刊物,诞生之时悄然无声,随着十余载风雨兼程,其鲜明的个性和锐利的风格愈发独树一帜,并受到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作家和读者的深深喜爱。

这就是冯骥才先生主编的《文学自由谈》。

这些年来,它之所以为各层面读者所津津乐道,就因为它始终向文坛展示了一种海纳百川的博大气度,一个区别于寻常刊物的独特存在,一片真实、透明的诱人风景,也就拥有了较大的阅读覆盖面。在当代文坛,它不是一支静态的“驻岛部队”,而像一队自由、骠悍的“轻骑兵”驰骋在文学批评的第一线。无庸讳言,批评家的角色自诞生以来,一直处于比较微妙甚至有些尴尬的境地。某些作家一方面极渴望借助批评的声音为己扬名,难以忍受批评界对自己的忽视和冷遇,一方面却又从骨子里瞧不起批评家,不恭地将其比喻为“食客”等等。《文学自由谈》以求实求真的精神,为文坛带来了一种缘于批评家心底的激情和声音。特别是近几年,它的存在几乎像一根敏感的文坛神经,正日益发出广泛的社会影响。

《文学自由谈》办刊的“六不”思路已广受文坛瞩目。其中,每一个“不”都是文坛内的一种纠偏。文坛的关系学现象已是有目共睹,它不仅反映在用稿取舍上的因人而异,还表现为圈子里的“行帮”意识,正是有感于此,“六不”把“不推敲人际关系”放在了第一位;曾有一度文坛上的流派翻新、名词轰炸,很使人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惶惑之感,“不苛求批评技法””的倡导就显得有实事求是之心,无哗众取宠之意;文坛上的论资排辈由来已久,特别是无名之辈对一些名家的批评探讨即使言之成理,也往往被视为畏途和禁区而弃之不用,“不着眼作者地位”表明办刊人不愿奉承权威取悦名家、追求真理、广开言路的胆魄和襟怀;文学的复杂性在于不存在绝对真理,百花齐放、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必须的,一本好的批评刊物应给读者一种信任感,而不是强加给刊物某种主观意图,所以要坚持“不体现编者好恶”;为了某种严整与体面而制造统一的“祥和局面”,削足适履,左右逢源,是许多程式化呆板杂志的通病,“不追求整齐划一”就是要使刊物打破平稳,创造个性;拉开架式探讨学术的滔滔宏论、聱牙长文,显然不适宜于这样一个文坛“轻骑兵”角色,“不青睐长文宏论”就是欢迎活泼、精短、言之有物的特色文字。办刊人怀有如许美好的愿望,难怪许多读者一旦接触了这本刊物即被吸引,颇有相见恨晚之憾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